形态描述
形态 (依据云南南部标本)
雄性成鸟 头、颈、上胸、上体余部及尾、翅表面均为辉紫色;最外侧一对尾羽有被羽干所隔开的白色横斑;两翅各羽内翈均黑色;下体自下胸以次白色,具紫蓝色或绿色而有金属反光的横带斑。
雌性成鸟 上体淡铜绿色,散布着金属铜样反光;头顶稍暗色;翅羽内翈具一斜形栗色块斑;尾羽中央一对与上体同色;外侧者均栗色而具白端和黑色次端斑,外翈沿羽干有黑白二色所成的点斑。头侧、颈及下体白色,有淡褐而闪铜色亮光的横斑、横斑在颏、喉处形最狭,在近肛处形最宽。
幼鸟(据Ali et Ripley) 上体具棕色及褐色横斑;下体具褐色横斑;幼雄鸟从这个阶段直接换羽为成鸟羽装,决不像雌鸟。雏鸟头和颈满布纵纹,不为横斑状;其余像幼鸟。
虹膜红色,眼周绿色而有红环;嘴橙黄或亮黄色(雄鸟),或为苍黄色而嘴峰及嘴基灰色(雌鸟):脚褐绿色,爪较显黄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9,25 174,176 15,15 102,106 76,74 15,13
♀♀(2) 21,28 179,174 15,19 97,100 81,73 13,15
雄性成鸟 头、颈、上胸、上体余部及尾、翅表面均为辉紫色;最外侧一对尾羽有被羽干所隔开的白色横斑;两翅各羽内翈均黑色;下体自下胸以次白色,具紫蓝色或绿色而有金属反光的横带斑。
雌性成鸟 上体淡铜绿色,散布着金属铜样反光;头顶稍暗色;翅羽内翈具一斜形栗色块斑;尾羽中央一对与上体同色;外侧者均栗色而具白端和黑色次端斑,外翈沿羽干有黑白二色所成的点斑。头侧、颈及下体白色,有淡褐而闪铜色亮光的横斑、横斑在颏、喉处形最狭,在近肛处形最宽。
幼鸟(据Ali et Ripley) 上体具棕色及褐色横斑;下体具褐色横斑;幼雄鸟从这个阶段直接换羽为成鸟羽装,决不像雌鸟。雏鸟头和颈满布纵纹,不为横斑状;其余像幼鸟。
虹膜红色,眼周绿色而有红环;嘴橙黄或亮黄色(雄鸟),或为苍黄色而嘴峰及嘴基灰色(雌鸟):脚褐绿色,爪较显黄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9,25 174,176 15,15 102,106 76,74 15,13
♀♀(2) 21,28 179,174 15,19 97,100 81,73 13,15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羽色辉丽的小形杜鹃;翅长约100毫米;上体雄鸟呈辉紫色,雌鸟呈铜绿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9,25 174,176 15,15 102,106 76,74 15,13
♀♀(2) 21,28 179,174 15,19 97,100 81,73 13,15
;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19,25 174,176 15,15 102,106 76,74 15,13
♀♀(2) 21,28 179,174 15,19 97,100 81,73 13,15
;
生境信息
生态 习性与翠金鹃很相似,但出没的环境更广些,山林或平原树林都可见。据Ali et Ripley (1969)的纪述,紫金鹃主要以太阳鸟科的鸟类作寄主,卵与翠金鹃者难分别。
国外分布
自印度阿萨姆、孟加拉国、缅甸至马来半岛、马来群岛,东至菲律宾群岛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紫金鹃是杜鹃科中羽色最艳丽的一种,在自然界可起点缀风景作用,亦属观赏鸟;它以虫为食,又与其他杜鹃一样起保护林木作用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紫金鹃共有3个亚种,在我国只有1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Cuculus xanthorhynchus H orsfield, 1821, Trans Linn. Soc. London, 13:179(模式产地:爪哇).